7月2日晚,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華燈璀璨,昆曲雅韻流轉,一場承載著深厚期望的交接儀式在此隆重舉行。這標志著昆山市委、市政府委托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定向培養的38名昆曲專業畢業生圓滿完成學業,正式“回家”,加入昆山當代昆劇院。
當天,滬昆兩地領導、戲曲名家與師生共聚一堂,見證“芳蘭競秀”2019級昆曲表演專業畢業匯報演出啟幕的重要時刻,以“昆脈永繼,芳蘭長馨”為卷軸題詞,奏響昆曲藝術薪火相傳的新樂章。
定向培養育新苗
匠心淬煉“昆曲種子”
自2019年起,這38名學員便承載著一個特殊使命——作為昆山市委、市政府委托上海戲校定向培養的昆曲專業人才,他們肩負著傳承“百戲之師”的未來。遵循“全國招生、定向培養、定向就業”的閉環機制,六載寒暑,他們在黃浦江畔開啟了藝術人生的淬煉之旅。
在滬上名師傾囊相授與學員焚膏繼晷的刻苦磨礪下,課堂與排練廳記錄了他們從青澀到沉穩的蝶變,這批“非遺傳承種子”交出了耀眼答卷:系統掌握了昆曲“四功五法”的精髓,完整傳承了《牡丹亭》《玉簪記》《爛柯山》《販馬記》四大經典大戲及《三岔口》《火判》等三十余出精彩折子戲。
尤為可貴的是,培養計劃精準對接院團需求,不僅成功培育了花臉、武旦、老旦等稀缺行當,樂隊演奏員更實現了“一專多能”的跨越式成長。汗水澆灌出碩果:六年間,學員們累計17人次摘得“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”及上海市“小白玉蘭獎”,班集體屢獲上海市先進榮譽,彰顯了新時代昆曲教育的蓬勃生機。
交接卷軸寓深意
院團接力護“新蕾”
六載磨礪,一朝綻放。6月下旬至7月初,一場精心籌備的藝術巡禮在上海與昆山兩地接力展開,為這批“昆曲新蕾”搭建起檢驗成果、回報社會的廣闊舞臺。
6月24日至26日,上海戲劇學院總院劇場率先奏響序曲。《牡丹亭》的至情至性、《爛柯山》的世態炎涼,輔以精選的經典折子戲,展現了學員們扎實的學院派功底,贏得滬上專家與戲迷的首肯。7月1日至2日,舞臺移至上海戲曲文化地標——天蟾逸夫舞臺,上演的《販馬記》及精品折子戲專場,技藝更臻純熟。
7月2日之夜,星光格外璀璨。國寶級藝術家蔡正仁先生、上海戲校校長張軍、昆劇院杰出人才張爭耀聯袂登場,與年輕學員同臺獻藝。老藝術家爐火純青的技藝與新生代朝氣蓬勃的演繹交相輝映,生動勾勒出昆曲藝術代際相傳的動人圖景。當晚,象征薪火永續的卷軸“昆脈永繼,芳蘭長馨”在莊嚴的交接儀式中緩緩展開,將滬昆兩地共育英才的深情厚誼推向高潮。
高潮過后是深情的回歸。7月4日至5日,學員們將榮歸昆山,在梁辰魚昆曲劇場上演大戲《玉簪記》和昆曲經典折子戲,這不僅是技藝的展示,更是游子對故鄉文化沃土最真摯的獻禮。從課堂到聚光燈下,再回到魂牽夢縈的故土舞臺,這場跨越雙城的匯報演出,完成了他們藝術征程中一次圓滿的閉環。
沃土深耕謀長遠
故里傳承路正長
逸夫舞臺的掌聲漸漸平息,但屬于這批昆曲新苗的藝術人生,在“百戲之師”昆曲的故鄉昆山,正翻開嶄新篇章。
所有學員畢業后將加入昆山當代昆劇院,成為院團發展的生力軍。為助力新苗茁壯成長,昆山當代昆劇院已規劃下半年重點傳承五出經典折子戲,并著手建立長效的“傳幫帶”機制,邀請資深藝術家持續指導,確保藝術傳承的純正與精進。
著眼于人才的長遠發展,昆山正積極聯合江蘇開放大學、昆山開放大學,緊鑼密鼓地籌辦首個戲曲表演專業學歷提升班。這一創新舉措旨在通過五年系統的學制,幫助這批以中專為起點的青年人才,實現向本科學歷的跨越,全面提升其文化素養與理論水平,為昆曲藝術的守正創新夯實人才根基。
從黃浦江畔的辛勤育苗,到逸夫舞臺的璀璨綻放,最終回歸昆曲故里的沃土深耕,這38名青年學員的成長軌跡,映射出一條清晰的文化傳承之路。當古老婉轉的水磨腔由這群青春洋溢的面龐唱響,我們不僅聽到了傳統的回響,更看到了昆曲藝術在新時代生生不息、芳華永駐的蓬勃未來。昆曲這株幽蘭,正在故鄉的沃土上,孕育著下一個六百年的芬芳。